close

概念獲得教學法

(一)概念是什麼?

概念是構成知識的基本單位。自從有了概念,

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就得以簡化,因此我們不必再去記憶每個獨立的

具體的事物,從而避免增加思維的負擔。

 

概念,通常是指用一個名稱或符號來代表具有共同屬性的一類事物、事件或思想。

所以,有人說概念的學習就是學習分類

就是把具有共同屬性的事物集合在一起並冠以一個名稱,

把不具有此類屬性的事物排除出去。


概念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每個概念都有其 定義性特徵”,

那個將事物集合在一起的共同屬性,

又可被稱為“關鍵特徵”或“標準屬性”。


(二)概念獲得教學策略

1.源自Bruner「教材結構」及「直觀思考」的教學理念。

2.概念形成與概念獲得

- 概念形成(Concept formation): 指學生知道某些東西屬於哪一類別

- 概念獲得(Concept attainment): 學生能夠發現可用來區別某一類別的成員

  與非同一類別事物的各種屬性。   (施良方,1996; Schwab et. al., 1990)

 

(三)教學設計及實施步驟

1.選擇概念,寫下該概念的定義 

2.寫下該概念的一些明確屬性

3.舉與該概念相關的「正例」與「反例」/「非例」

4.向學生介紹學習該概念的過程

5.向學生展示有關概念的「正例」與「反例」/「非例」,

 以便他們自行發現釐清該概念的屬性

6.請學生為該概念寫下自己認為的正確定義

7.教師提供更多的例子,幫助學生區分「正例」與「反例」/「非例」

8.教師帶領學生討論該概念獲得的學習過程。

                   (譯自Schwab, J& et. al., 1990, p.90-102) 

 

(四)概念教學例證選擇

1.科學性: 例證必須真實的、正確的。

2.典型性: 有代表性,能夠完整、準確地闡釋事物的本質屬性。

3.易識性: 中學生的思維基本上處於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和邏輯判斷水平較低。

 教師舉證時,應多用"看得見摸得著"發生在學生周圍的事實或過程為例證,

 幫助他們清晰、牢固地掌握概念。

--------------------------------------------------------------------

真的很感謝這個Blogger把概念獲得教學法講解分析的如此透徹!!!! 

基本上,我覺得概念獲得教學法最重要的兩點就是: 

清楚明白的概念定義與具代表性和易識性的例證,

跟其他教學法不太一樣的是,學生是利用例子來輔助學習,

一步一步釐清概念屬性,增強概念認知。

 

概念獲得教學法的應用

教案: http://vschool.scu.edu.tw/tplan/content2/con2~11.pdf

科目: 數學

單元: 最大公因數

其實我覺得數學是概念獲得教學法最常使用的領域,

教師引進一個新的概念或算式,利用例子來舉證說明概念的特質。

而在計算一個數學題目的同時,學生必須能夠從題目判斷它所要問的概念,

再從腦中擷取適合的算式套用其中,這何嘗不是一種強烈的概念學習呢?

 

雖然我找的教案是針對公因數這個單元,

但是我比較想Focus在基於公因數這個概念衍生出來的"互質"概念,

互質的概念稍微複雜一點,這份教案的教學進行方式是:

1.教師先介紹互質的概念

2.再舉正例與非例、反例來說明其特徵屬性

3.利用隨堂練習增強學生對互質的概念熟捻度   

4.延伸討論問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互質"的概念理解,

 釐清「互質」與「質數」的關係

-------------------------------------------(討論問題摘錄)

討論問題
(1) 兩相異質數一定互質嗎?
Ans:是。 

例如(5 ,13)=1

      (23 ,31)=1 

(2) 互質的兩數一定是質數嗎?
Ans:否。 

例如(25 ,16)=1
      (34 ,13)=1

 ------------------------------------------

其實,我覺得概念獲得教學相當廣泛的應用在各科學科中,

如數學的證明題,為了證明它符合某一個概念或公式,

學生必須要利用正例或反例來佐證或反駁。

 

多選題與單選題最常問的是以下哪個選項符合或哪個選項為非,

這也是在測驗學生概念獲得的能力,也就是分類這些選項符不符合其概念。

很矛盾的一點是,從國小開始,我們學習最主要的評量方式都是選擇題模式,

也就是說考試都針對概念性的原則來出題,

因此也有人極端地批判這樣的學習模式以及考試原則,

只是讓學生死記概念性的知識,他們無法真正將這些概念活用於生活中,

甚至應用在其他面向中。

到了大學,我才漸漸覺得自己的學習面向慢慢從概念性的學習,

一點一滴的擴展到應用與分析層面。

如大學的分析報告或申論題,這些評量方式所強調的是將概念作更進一步的延伸與回饋。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學生的學習基模是建立在概念學習與生活經驗上,

概念是構成知識的基本單位,因此概念獲得是學生習得知識的基石。

 

 

概念獲得教學法活動


科目: 國文

年級: 高一

單元: 借代修辭

 

主要教學步驟:

1. 介紹並定義"借代"

2. 寫下明確的特徵屬性

3. 舉正例與非例幫助學生理解借代的概念

4. 給學生一段文本,讓他們找出其中的借代修辭

5. 請學生回家寫一到兩段的文章段落,並且於文章中應用借代修辭。

 

再介紹完"借代"的定義之後,我會說明借代修辭在文章中扮演的角色與意義。

明確的特徵屬性可以幫助學生分別借代與其他修辭的不同,

並且提到借代修辭所使用的詞彙通常與作者的生活背景經驗或著名典故有關;

利用正例增強學生對借代特徵屬性的觀察,

相似的非例則能夠進一步釐清學生的對該概念的迷思與混淆。

利用文本測試學生的觀察區分能力後,

給予回家作業,希望學生能夠嘗識將借代修辭應用於創作寫作中,

除了活用所學外,也可以引發學生學習的動機與熱情,

同時也對增強概念獲得的強度。

 

 

Reference:

http://blog.udn.com/t892068040/2926119 概念教學法

http://vschool.scu.edu.tw/tplan/content2/con2~11.pdf 最大公因數教案

 

Further Reading

http://203.64.82.75/cfd/news/news32.html  概念獲得模式

http://nknucc.nknu.edu.tw/~t1150/host/work/pdf1/1_21.pdf 

當代教學統整新趨勢: 建構多元而適配的整體學習環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