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內容---學習理論與教學實務的結合
一、如何作為一位經師
教學操弄與學生特質能夠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學習歷程、學習結果,呈現於學習表現上。
許老師在這裡提出了另外一點,除了這套學習歷程教派之外,老師還缺少了什麼?
老師自己的獨特性該如何發展? 教師的特質其實與個人特質息息相關。
Big Five (Ocean)
- Openness
- Conscientiousness
- Extraversion
- Agreeableness
- Neuroticism
身為一名教師,應該要發現自己的個人特質,以此為基礎發展自己的獨特性,
順應自身特質,進一步將個人特質融入教學模式中。
許老師也提出了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教師應該要發展出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
還是學習人人認可的教學模式??
(在這裡我想要簡單的對這個問題分享我的看法,首先,現在是一個越來越強調獨特性的世代,
教師不一定要努力跟別人不一樣,重要的是要找到適合自己,學生也能夠接受的教學模式。
目前有所謂人人認可的教學模式嗎?? 與其說是人人認可,不如說是刻板印象,
不外乎是覺得老師應該要以學生課業為中心發展教學,是成績取向、學生取向。
與十幾年前的概念不同了,現在越來越注重學生的需求,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是否漸漸式微?
國中小甚至高中的老師,可能沒有教學評鑑壓力,但大學教授卻有這樣的制度,
我覺得教學評鑑是一個push老師發展一個教學模式,既可以順應自己個人特質又能符合學生需求。
如果教師能發展一套適合自己又有效的教學模式,那是最好不過了。)
二、曾用過的教學設計
1. 許老師曾經採用合作教學法,要求學生進行 "心理學與社會議題" 的調查獲實驗研究。
但卻在一些學生身上發現了社會懈怠與先備知識不足的問題。
社會懈怠 (Social Loafing): 意指人們在團體中,對於需要達到目標所作的努力會比單獨一個人時更少。因此一個團體整體的表現,會比團體中各個成員單獨表現相加的總合來的差。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人們在團體中比較沒有動機去努力付出,因此他們覺得即使對團體有貢獻也沒有人知道。
2. 許老師也嘗試了一些基於社會建構論的教學設計,如讀書會或學習單、課堂報告,
但卻也經歷了一些挫折: 分量太多,學生沒有結構性地閱讀。
社會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 主張學習個體的發展受到社會情境與文化脈絡影響,將人類語言視為社會互動的工具之一。社會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適應性的,透過個體與環境互為主體,進而建構出知識整體,例如: 在解決問題時,個體會和別人一起討論或請求別人幫助。社會建構主義下,教師的角色在於設計與挑戰學生思考方式的情境,希望在群體的協商與討論、修正中產生知識,強調情境認知(situated cognition)的學習。
讀書會或課堂報告,這些需要學生討論的活動,如果學生沒有事先閱讀或對議題具有一定程度的先備知識,則無法完成。
3. 演講式教學法應重視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之別,老師提供大量生活實例或事件說明;
然而學生卻只對爭議性的議題或例子有興趣,外加式說明,學生難以內化(?)
三、曾用過的評量設計
心智圖(Mind-mapping)、形成性評量,圖像表徵,命題問答,是老師曾經使用過的評量方法;
關於老師所提出來的挫敗問題,我覺得除了可能是評量方式不適合學生,
或者是學生的學習效果表現沒有很好,可能在學習中面臨問題與困難,
而教師應該根據評量結果做教學或評量方式的調整。
兩階段考試: 讓學生先考紙本試卷後,讓同學一起討論答案。因此計分採兩階段,
第一階段是紙本的作答分數,第二階段是學生討論的狀況與協商後的答案。
問題狀況: 僅有少數學生參與討論。
四、我還走在學習的路上
教師應該持續充實專業知識與專門知識,隨時UPDATE自己的database。
趕課時,如何兼顧學習內容與教學品質?
教師應該教授對學生最重要的,一定要學會的知識,而不是一味趕課。
老師也提到的學習動機與班級經營的重要性,
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創造和諧、正面的班級氣氛,
不可否認的是這兩項一直是教師教學的努力方向。
演講中感受最多、最受用的部分
我覺得許老師介紹的兩階段考試蠻有趣的,而且很值得嘗試看看。
有別於傳統封閉性的紙本考試,這種兩階段考試具有較大的彈性與開放性,
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我覺得可以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知道、學習別的同學的解題思考邏輯;
對於老師而言,這也是一個能夠觀察學生學習狀況的機會,從學生的反應與回饋中,
除了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能和學生的想法作交流。
當然,這樣的考試方法,還是有它本身的爭議性問題存在,
可能到最後只有少數學生願意參加討論,然而我認為這些問題雖然不一定能被完全解決,
但是一定有改善進步的空間。假如分小組討論呢? 假設一個班有50個學生,
那可以分成6~8小組做討論。因為學生可能不習慣在大班級面前分享自己的答案,
或許在小組中,討論的意願會增加。
或者教師可以跟學生們培養出一種默契,也許 "默契" 有點抽象,
我想要以小鍾老師所設計的部落格分享平台為例,學生們之間,或與老師之間,
都發展出一種默契,那就是大家都能很自在舒服的在這一個既公開又私人的平台分享自己的想法。
我想說的是,教師也能和學生建立一種舒服的默契,讓兩階段考試的第二階段討論能夠很好的進行。
這種默契並不是立即性的,教師需要花時間和學生培養,
學生的配合度也與其學習動機相關。
哪些想法可以詮釋更好
關於老師有提到演講式教學法的部分,我想要進行一些補充。
以下從網路上找到的一份資料,我覺得非常有幫助。
(http://best-pdm.blogspot.com/2007/04/5e-engage-l-explore-l-l-l-l-explain-l-l.html 演講式教學)
好的演講式教學法應具備的元素:
一、演講要有結構,有開頭,開頭要能吸引學生,使他有所期待,而能繼續聽下去。
二、其次是演講的本體,本體發展要有邏輯,學生才能跟得上。切忌任意跳躍,毫無章法,而要能條理清晰。
三、要做結論,結論要簡短有力,要能呼應開頭,整理演講重點。
四、好的演講,語調快慢、高低要有變化,要配合手勢幫助強調或理解,必要時更要配合道具、文字、圖片、簡報、示範實驗等視覺輔助。
五、好的演講要讓聽眾有參與的感覺,與聽眾之間要有互動,最簡單的互動,就是問答。
演講式教學可能遇到的問題:
但是演講也最容易使聽眾陷入昏迷狀態,而且學生的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四十分鐘,所以一場演講最多十五分鐘。如果是演講式教學,一節課就分割成幾個演講,每一段演講後讓學生練習,讓他有機會整理他的概念。
許老師有提到一點 "外加式說明,學生難以內化? " 關於這點,我有些疑惑,
有了說明不是應該會更了解嗎?
如果理想中的演講式教學能做到: 有結構、有邏輯,有重點,給予學生多元的感官刺激與積極的參與感。
我對學生的學習應該是有幫助的,我覺得其中的問題可能是因為學生不太能理解老師授課內容的結構,
才會導致之後的說明或觀念上有理解的困難。也有可能是因為長時間使用同樣的語調授課,
學生覺得有些單調。改善之道,除了增加內容的多元性,便是盡可能的和學生做生活上的連結;
或者運用多元刺激,互動問答。
Reference:
http://blog.xuite.net/jasmine2009/blog/30145389 社會懈怠
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E7%A4%BE%E6%9C%83%E5%BB%BA%E6%A7%8B%E4%B8%BB%E7%BE%A9 社會建構主義
Further Reading:
http://tw.myblog.yahoo.com/jw!c3G2xzeVAABFtmko.g--/article?mid=430 社會衝擊理論(Social Impact Theory)
留言列表